《桃花源记》拼音版及相关内容
一、拼音版原文
jìn tài yuán zhōng,wǔ líng rén bǔ yú wéi yè。yuán xī háng,wàng lù zhī yuǎn jìn。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fāng cǎo xiān měi,luò yīng bīn fēn,yú rén shèn yì zhī。
复前行,欲穷其林。
lín jìn shuǐ yuán,biàn dé yī shān,shān yǒu xiǎo kǒu,fǎng fó ruò yǒu guāng。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fù háng shù shí bù,huō rán kāi lǎng。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qiān mò jiāo tōng,jī quǎn xiàng wén。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作者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陶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陶渊明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陶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
三、《桃花源记》内容解析
桃花源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环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税赋、战乱,人与人关系平和诚恳,老人小孩都怡然自乐。
人物形象与故事:渔人偶然闯入桃花源,桃花源的人见渔人后大为惊奇,盛情款待他并告知其祖先躲避秦时战乱至此的经历。渔人离开时,桃花源的人叮嘱他勿对外人说此地情况。渔人出桃花源后,按标记寻找却迷失了路径。南阳刘子骥听闻后欣然前往,未果后病死,此后再无人问津。
作品意义与价值: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将现实与理想境界相联系,描绘了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以简净笔触展现桃花源气氛,使其富有感染力,这种理想境界虽在现实中不存在,但却是作者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精神寄托。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从“男女”“黄发”“垂髫”等词可看出。
文章结构技巧: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缩短了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路,使读者从桃花源退回到现实,心中充满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